凭吊与吊唁的区别-东阳市南马艺宏阁木制品厂

Website Home

悼唁和吊唁的区别在于意思不同、身份不同、行为不同?

悼唁意思是悼念死者并慰问安抚家属!

吊唁意思是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。

悼唁的身份与死没有亲属关系,只是朋友或同事或同行同知等!

吊唁的身份是与死者有亲属关系。

悼唁和吊唁的区别“悼”者悼念只是鞠躬,可以致有文字形式的悼词。

“吊”者的祭奠只是要跪拜行大礼和哭的,而没有文字形式的悼词?

吊唁者言辞应收敛,高谈阔论、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,说话压低声音,举止轻缓稳重,才能显出诚意和风度?

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,男女均应穿黑、蓝等深色服装,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?

1、凭吊是一个汉语词汇,读音为píngdiào,指对着遗迹、遗物、遗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感慨往古的人和事。

2、《三国演义》中有相关记载。

3、用作动词。

(1)发唁电唁函唁电是发给死者家属哀悼死者、安慰生者的电报?

发唁电主要是因不能亲往吊唁,但又为了尽快地表示对死者的哀悼,所以采用发电报的形式!

有两种类型:一是领导机关、群众团体向丧家发的唁电。

二是个人向丧家发的唁电。

唁电的内容,首先是以沉痛的心情悼念死者。

其次简要地对死者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(这一内容有时可省略)。

最后,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,希其节哀?

(2)赠钱、物吊丧一般赠送花圈或鲜花就行了,不必赠送钱物。

但有些和死者或和丧家关系比较密切的,或有亲戚关系的,或者是丧家生活比较困难的,也可适当赠送钱、物。

送钱的一般用白纸信封装,外面写“奠仪”,俗称“白封包”。

多少视情况而定!

送物者一般是送布料,以色彩素雅沉着的为佳。

还有一种是送整幅布制作的挽联,挽词用纸写好再用别针别在布上就成了挽联,办完丧事后布仍是一块好布料?

(3)帮助料理帮助死者家属是表达你对死者的敬意、对生者的关心的一种最实在、最受欢迎的方式?

一是帮助丧家办丧事。

家里死了人,亲属往往悲痛欲绝,乱了方寸,这时很需要有人出面操办丧事。

你如果跟丧家关系密切而又抽得出时间的话,最好前去帮忙,里外奔忙,事无巨细,都是必要的!

另外,丧事办完后,也不能“办完事,茶就凉”,应继续关心死者家属的生活情绪,安慰他们好好工作、生活,逢年过节常去探望,如其有生活困难的话,还应尽量给予资助!

千金难买人情,对生者的关心,也是对死者的悼念。

(4)送花圈当代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上,送花圈是生者悼念死者,寄托生者哀思的最普遍而又较简易的礼仪!

丧葬礼送花圈可能是近代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礼俗。

西方人死了,习惯在死者家门口悬挂花圈表示哀悼,或将花圈放置墓前,用花圈的环形象征生命的继续!

到了近现代,中国人也开始了赠献丧礼花圈,以向死者哀悼的风俗?

现在从礼仪商店可选购不同的花圈;

常见的花圈从型号上分有小型、中型、大型和特大型等几种。

从制作质料上分有鲜花型、松柏枝型、纸花型等几种。

送花圈的大小规格,送何种质料的花圈,得视丧事规格、逝者情况及本人同逝者生前亲近程度,以及其他送礼人的丧事礼品状况而定;

丧事规格高,一般用鲜花花圈?

在普通的丧事中,如逝者是年轻人,尤其是被意外事故、病魔夺去生命的妙龄少女,一般也送鲜花扎成的花圈。

选择的鲜花可采用逝者生前喜欢的种类;

当然,鲜花花圈价格比纸花花圈贵得多,通常的丧事大都采用纸花花圈?

选择好花圈后,送者要在花圈的两边各系一张同样高的纸条。

右边(指面对花圈方向)的挽条上写被哀挽者的名字和哀挽词句,左边的挽条写哀挽者的名字或单位名称及送花圈的年月日。

•写哀挽词句要注意三点:一是要视被悼者本身的社会地位和贡献,例如不是所有的被悼者都可以用“XX同志永垂不朽”、“XX同志千古”的?

如果是一般同志或是由单位出面送的花圈,直接写上“沉痛悼念XX同志”就行了。

二是要视悼念者与被悼者的关系,如果是自己的长辈,用“安息”则显得尊敬!

如果是自己的亲人,用“灵右”(即我一直在你的灵旁陪伴着你的意思)则显得亲切;

三是表达出真情实感,具有个性化,如“好爸爸,安息吧!

你太累了。

你的女儿”、“妈妈走好!

你的心仍然和我们在一起。

永远望着您的儿子”、“您放心地去吧!

妻率子、女、媳、婿及孙辈哀挽”。

如果是晚辈,可以写这样的词句老师(或师傅),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”或“我们永远想念您!

”至于左边的挽条,在自己的名字之后写上“哀挽”、“敬挽”、“泣挽”之类则可以了?

还须注意的是挽联的书写不用标点符号。

当代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上,也有的送用鲜花做成的花篮;

纸花花圈占地面积大、运输不便,为节省丧事费用,减少运送麻烦与环境污染,人们也采取在追悼会仪场或就近租借花圈的方法;

租用花圈参加追悼会,作为丧事礼品,习俗上是允许的,逝者家属也是能接受的;

从不浪费资源考虑,各市殡仪馆、火葬场要做好各种丧葬用品的供应服务工作,特别要搞好各种花圈的租赁工作,收费要公平合理。

有些送葬的亲戚为了争出风头,用人民币直接在花圈上粘成“奠”字,这种做法是极不应该的?

(5)送挽联挽,古作輓,輓之义为助丧葬引丧车,故挽字从车旁。

所谓引丧车,即送葬者执丧车两旁之绋以挽车前行,故名作挽。

相传最早的一副挽联乃苏轼所作。

苏轼有两丫鬟,一名朝云,一云暮雨;

一次,苏轼扪着肚子问道这里面是什么东西?

”大家都说是一肚子文学才华。

只有朝云说:“我看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牢骚。

”朝云不久病故,苏轼用一联挽她:“不合时宜,惟有朝云能识我。

独弹古调,每逢暮雨便思卿?

”吕本中的《紫薇诗话》记有李麈祭苏轼文中的两句话:“皇天后土,实表平生忠义之心。

名山大川,复收自古英灵之气”,被人写作对联,悬挂于丧堂之两旁,这是古籍所载最早的挽联。

可见,挽联起始即是哀悼亡人的对联;

清代以来,挽联非常流行。

卢希裴《六家联语合钞》序说:“中流社会,遇有哀吊事项发生,联语动以百计?

交游稍广,甚以千计。

”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,在各种吊唁礼品中,挽联都是视为最有意义而很受重视的;

这是因为:首先,挽联对死人的哀悼,也即对活人的慰勉;

它是一种很文明的哀悼形式;

其次,挽联是悼念者本身文化层次的表现?

可以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充分表达吊挽者的感情和思想;

还可以就死者的去世表达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看法,这就比浅层的哀悼要深刻得多。

有的一幅只有十几个字的好挽联,可以胜过一篇几千字的文章!

再者,送挽联的方式多样;

可以单独书写,可以写在花圈的挽条上,可以写在祭幛的挽条上,还可以在一幅祭幛上专门书写(有的人把这种形式叫做挽幛),而且,除了来宾送挽联,死者家属也可以撰写表达哀思的挽联?

例如在死者的吊唁仪式场中,在死者遗像的两侧,一般都有一副挽联,那就应当由家属撰写,或是请会撰写对联的人以家属的名义撰写;

最后,当丧葬仪式结束之后,将所有挽联编辑起来,又是一册传之于子孙的极好的纪念品?

挽联撰写的基本技巧与其他的对联是一致的,不同处有二:一是更要贯注深切的情感。

二是因其不用张贴在大门两边,故一般都不要撰写横额!

挽联对书法是讲究的。

它要求书写的形式有助于内容的表达,能使人产生美感,能对人产生吸引力;

(6)送挽幛挽幛也称祭幛、礼幛,是在衣料或床单上写上悼念性的词句,用来悼念逝者,表达哀思的;

由于当代生活日趋实用性,死者家属不便安排送来的祭幛,送祭幛的已越来越少了。

幛语一般为四个字,也有一个字的,如“奠”!

挽幛多为竖写,也有横写的,横写的挽幛也叫挽额;

书写格式是竖写从右向左,横写则从上到下,均安排三部分:第一部分,面向幛子右手边(或顶边),顶头主要写死者姓名加颂词称呼;

第二部分,正中间写祭幛语,字距要一致。

如写联语,则两边对称。

第三部分,面向幛子左手边(或底边)顶尾写送祭幛人姓名加身份称呼和悼词。

挽幛中间部分即幛语部分也可省去而直接写哀挽人姓名身份;

(7)写悼念诗词历代文人擅长以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死者的哀悼。

悼念诗词流传到现代,已成为一种很文雅的吊唁礼俗。

要特别指出的是,古代自从潘岳的悼亡诗悼念妻子以后,“悼亡”就特指悼念妻子了,现今则不限于此义?

奔丧与吊丧,作为传统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程序,细分又有“闻奔赴吊”之说;

首先是亲友们收到丧报,称为“闻丧”;

然后他们陆续从各地赶往丧家,哀悼慰问,称为“奔丧”、“赴丧”。

在大殓之后,亲友们的吊唁称为吊丧。

因与死者的亲疏远近,对闻奔赴吊者的礼俗要求也有所差异。

如闻丧、奔丧!

出门在外的子女闻丧后,首先要尽哀而哭,以答报丧使者。

然后问明死因,再次号啕大哭;

接着,穿上丧服、丧鞋,戴上丧冠,尽快赶回家中?

如果是父母之丧,更是天亮启程,见星而宿?

奔丧途中哀至则哭,遇有市邑喧繁之处,则绕道而行!

到家后,奔丧而来的孝子孝女们先要在灵前跪拜哭悼,直至有人劝慰为止;

然后去掉头上的丧冠及丧服,披发露臂,赤足而行,再行始死时的仪式。

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奔丧者,则要寄物吊唁,否则会有不孝之讥。

其他较疏远的亲友得知丧报后,择时而往,多加慰问,但穿戴神情与言谈举止也要以严肃哀切为宜。

在闻奔赴吊的礼俗中,最隆重的要数吊丧即吊唁了!

顾名思义,吊是祭奠死者,唁是慰问家属!

吊唁是丧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,因为与死者关系远近亲疏的不同,吊唁的礼数、方式也就有许多区别?

关系较近者在接到报丧后,一般要放声哭泣以示悲痛,并表示尽快去吊唁、一般都要参加出殡仪式。

而关系一般的邻里和朋友,只来吊唁慰问一次,不再参加出殡。

从时序上,吊唁一般分为两个阶段;

一为在初丧后的小规模吊唁,即附近的亲友闻丧后,陆续前来祭奠慰问,又称为“问丧”,吊唁者多表示对家属的抚慰,劝说顺变节哀等?

二为集中于大殓之后正式吊唁,各路亲友都来参加,祭拜哭丧,赠送赙礼,讲究较多!

对于丧家而言,从大殓到出殡停柩这一段时间,子女等亲属要日夜守侍在灵柩旁,迎送前来吊唁的宾客,尽其孝道。

诸事就绪,丧家就要择日发丧开吊;

当天死者的孝子贤孙要披麻戴孝,清早就守候在灵棚,迎接前来吊唁的客人。

在治丧过程中,丧家主人有不举乐、不饮酒、不吃肉、不作欢颜等礼俗。

一者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无限哀思,同样体现了古人“慎终追远”、“事死如事生”的民俗观念。

对于吊唁者而言,也有不少的礼俗要求;

如吊唁者是死者的长辈则鞠躬,平辈、晚辈则跪拜;

吊唁者行礼时,丧家孝子们要跪在灵前陪哭,并适时劝止哭悼者,同时跪拜亲友,称作“谢孝”!

如果是关系一般的亲族邻里来吊孝,只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,并不哭悼。

吊唁者除了哭拜致哀外,还有携礼助丧的习俗,古时称作“奠仪”之礼,礼品有“赠”和“赙”两种!

前者如香烛、纸钱、冥器、祭文、匾额、挽联、花圈等,是表示对死者的悼念;

后者如赙钱、衣被、祭席、挽幛等,是对生者的资助和抚慰?

其中,“奠仪”之礼也有若干规定。

如不同的亲戚关系,上几牲祭礼,放在什么位置,都有讲究,弄错了会引起不愉快。

挽幛必须是蓝、灰、青、白等素淡颜色,挽幛中间写上相应词句的幛心,抬头多写有“某某千古”,右下方是“某某敬挽”等字样!

此外奠仪也因地而异,如晋冀蒙交界之地有吊唁送大馍馍之俗,至亲带整份12个,较疏远者带半份,而且馍馍越大,表示其孝敬越诚越重?

在现代社会,城乡的吊唁仪式和其他丧葬习俗一样,已经大大简化了,但向死者和其亲属致意与劝慰,帮助他们节哀顺变,度过伤心时刻的主题仍没有改变。

究其原因,生死之事,死比生大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里仍根深柢固,此为传统丧葬礼俗的重要特色之一?